十二月 22, 2008

读书笔记5

[comment]




丁先生列举的几个研究发现完全符合我的常识,也部分的回答了我的疑惑。
第一点是关于社会中不同阶层人群的相互流动。当今社会中功成名就的中年人大多都有一段波澜壮阔的经历,比如上山下乡,比如当兵。他们也经常在向晚辈讲述时提及的一点,也是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少时的贫穷。尽管当时的条件下,贫穷是整个中国的特征。但是贫穷本身并没有使得当时的年轻人失去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和由国家买单的高等教育,依然有机会与有钱人家的孩子平等竞争。这也是这些人共同的奋斗史。可惜的是,根据清华大学社会流动研究小组的发现,这一不分贫富机会均等的结构在1990年之后被改变了,无钱与无权的人家出身的孩子只有越来越少的机会翻身。
第二点是关于中国可支配收入的分配。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农转非(非农业户口)一直是农民梦寐以求的事情,变身为城里人意味着福利、保障等全面的改变。同时,城里人普遍追求的职位则是公务员。以下两个事实或许有助于解释这个现象:第一,政府收入在过去的三十年内增加5.7倍,而同时期城市居民收入增加1.6倍。第二,在全国资产性的财富总量中,76%掌握在政府。进入公务员体系,不仅意味着安稳体面的生活,同时也意味着有机会参与这76%的财富的分享与经营。这才是最吸引人的部分。
继续保持底层民众在社会阶层中上升通道的顺畅,以及把更多的财产在民众而不是在公务员中分配,应该成为未来社会改革和税收改革的重点。

ref:丁学良,《大众资本主义:中国的出路》,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377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