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27, 2007

英伦在线

油价上涨,发展中国家经济前景堪忧



11月21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明年一月份原油期货已经达到了99.29美元一桶,离一百美元只有一步之遥。在过去的9个月内,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从今年2月的53美元一桶上升了近一倍。

油价一直是全球经济表现的睛雨表。在过去的三次世界石油危机中,有两次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然而时至今日,油价飙升对西方世界影响日益降低。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经济衰退的风险。

石油对全球经济体影响变小,原因在于西方经济体对于石油依赖度降低。据经济学家杂志计算,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现在的石油价格已经达到了1979年代石油危机时的价格。与此同时,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G7)对于石油的消耗则大幅降低。以每一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现在的石油消耗量已经比1979年经济衰退时期降低了一半。因此在目前的油价水平上,西方发达经济体并不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将要面临经济衰退的更严重的威胁。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近二十年内石油消耗降低的因素在发展中国家都不存在,而经济的全球化又加深了这一威胁。

与70年代相比,西方的改进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科技进步,另一个是改国内生产石油消耗型产品为进口,进而降低石油消耗和依赖。这两点都是发展中国家所不完全具备的。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更加依赖于资源,而在技术方面比较落后。同时,发展中国家成为了西方国家的石油消耗型产品的出产地。这也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对于原油的依赖度。油价每上升一美元,都将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出口产品时降低了一美元的利润。由于产品竞争激烈,发展中国家并不可能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提高产品最终价格。

由于自身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以中国为例,在1983年时还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而在1996年则成为石油进口国。因此国际油价的提升将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油价上涨各国都需谨慎面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此次油价上涨将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新京报


放宽境外投资有助斩断地下金融链条



  一度热炒的港股直通车迟迟未直通,地下金融链条造就的“灰色港股直通车”在深圳早已有悠久的历史,这也导致深圳银行一度出台限制提现等不得人心的措施(11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宜疏不宜堵,是我们国家最悠久的传统智慧。对付地下金融泛滥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放居民的合法对外投资。

  反对开放海外投资的技术性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现在不开放是因为时机不合适。在现阶段,由于境外资产价格处于历史高位,所以不是最好的投资时机。

  这种观点是很难成立的。首先,投资机会并非没有。就全球范围来看,现在的资产价格确实在历史高点,例如美国股市的主要指数在今夏几次突破历史高点。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没有投资机会。股市达到高点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其价值被高估,也可能因为上市公司未来前景看好。

  其次,投资活动本身没有周期性。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并不是说今天是熊市,就多投资一点,明天是牛市,就少投资一点。国际资本市场上有成熟的金融产品可以满足各种交易策略。除了资产价格上升可以赚钱,资产价格下降也可以赚钱。所以只要投资方向准确,无论牛市和熊市都是投资机会。

  最后,开放境内居民海外投资并不意味着居民开始投资。即使是现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没有合适投资机会,境内居民海外投资依然可以开放。境内居民,也就是投资者自己,会为自己的投资做规划。这一点上,要相信投资者的理性。国家没有义务,也不应该为投资者做如此微观的规划。

  另一种观点认为,需要先培养优秀的境内机构投资者,之后才能开放投资边界。这里的境内投资者一般指基金公司或者是券商。这种做法也是很难行得通的。

  中国机构投资者成长于中国内地的牛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机构投资者并没有经过大量的市场动荡。把此类的机构投资者放到海外去无异于把圈养的老虎放到了饿狼群中。而且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还不甚成熟,中国机构投资者并没有交易复杂金融产品的经验和能力。类似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事件中的次级贷款产品,境内的机构投资者大多没有足够能力对此类产品定价。因此,比起个人投资者,境内机构投资者在投资技术和风险控制层面并不见得有什么独特之处。

  开放海外基金进入中国融资,将有利于为境内居民投资分散风险。海外基金的流向往往是对准多个市场,而不是一个市场。海外成熟的基金也使境内居民海外投资的风险限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这种措施也将扩大境内居民金融资产的投资渠道,分散内地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压力,降低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压力。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略。对于投资,这种策略同样适用。

十一月 20, 2007

英伦在线

北岩危机,不必惊慌

乔永远

914日,英国北岩银行(又译诺森罗克银行)发生挤兑。英国政府立即开展了对于北岩银行的救助性措施。虽然对于监管当局应对措施的批评至今不绝于耳,但从事实上此次危机处理的很好,挤兑没有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在此事件中,除了北岩银行,没有人应该被责备。

在此次危机之前,英国的上一次挤兑事件发生在1866年。英国金融界只从书本上见过挤兑事件。现实生活中的挤兑,北岩银行是第一次。同时,挤兑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引起连锁效应,例如影响其它银行也发生挤兑。因此,英国监管当局的处理手段也格外引人关注。

北岩危机的根源在于北岩银行的管理者。该银行对其资产的风险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过多的资产暴露在风险之下。另外,在次贷危机中,除了北岩银行,并没有其它英国银行出现类似的问题。这也显示出北岩银行的问题在于其自身,而不是外部的制度性或者是监管性的问题。在北岩危机中,英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救助措施主要是由英格兰银行向北岩银行以惩罚性利率提供紧急借款。而对于北岩银行的其它要求,如政府补助或者是优惠利率等,则不与批准。

当然,如果仅为挽救北岩银行,监管当局可以做的更多。英格兰银行可以在事发之前为北岩银行以更低的利率提供借款,以保证北岩银行有足够的资金应对挤兑。财政部也可以为北岩银行提供补贴,挽救北岩银行。作为具体的金融监管者,金融监管局也可以在之前进行更细致的监管,比如说不可以投资次级贷款。

但是,在市场机制下,监管当局制定和执行游戏规则,而不是参与游戏。比如说,金融监管局不应该也不能够告诉银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否则市场机制就没有了效力,银行将不再有竞争力。又比如,英格兰银行也不应该为管理不好的银行提供优惠的支持。否则,英格兰银行只有通过发更多的钞票,或者降低利息来支持管理不良的银行,而这两种方式都将引起通货膨胀,成本将由整个社会承担。最后,财政部的钱都来自纳税人。有人能够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说,一般纳税人要为拿高薪的银行经理们的错误买单吗?在市场机制下,我们应该允许管理不好的企业,甚至银行,破产。做的不好的管理者应该下台。

虽然没有能够满足北岩银行的要求,但是英国的金融监管当局的措施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伦敦的金融城也利用北岩危机的机会向金融机构发出了明确的信息:“不要冒险。犯了错要自己买单。”

虽然招致不少批评,但比起美联储为挽救陷入次贷危机中的金融机构而降息的行为,英国金融当局的做法更负责,相信效果也将更长久。这场危机中,英国金融当局应该得到掌声。

十一月 19, 2007

英伦在线

美元贬值推动油价上涨

乔永远

油价上涨的动力并不仅在欧佩克,中国或者印度,更重要的因素来自美元的贬值。
10月31日晚,国家发改委决定自次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的价格每吨提高500元。上一次油价变动在 十个月前。今年一月,基于稳定物价的考虑,发改委下调了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也一直在上涨,油价在年初的价格只有53美元,而现在已经涨到了历 史性的96美元一桶。
这次成品油价变动的影响很大。一方面,石油的最终产品将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而涨价。由于以石油为原材料的产品很 多,如汽油和石油化工产品,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石油的涨价几乎立即引起全球范围内物价水平的上涨。另一方面,由于玉米及其它有机 物可以提取酒精,形成对石油的有效代替,玉米等粮食价格也急速攀升。这使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群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仅有的收入不再足以使他们维持温 饱。这样的结果就是世界的贫困地区会再次经历社会动荡。缅甸僧人游行的一个原因便是油价过高,民不聊生。
一般认为,商品价格的变化主要由供与需的两方面决定。为了阻止油价上涨,国际社会不断向石油供给者施加压力,希 望他们能够更多的提供重油生产。但是石油出产国组织欧佩克(OPEC)的秘书长艾尔巴德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已经把目标生产额度调高,从50万桶每天 到2720万桶每天。但是增产这一措施似乎已经失灵,油价并没有什么变动。艾尔巴德里说,面对价格持续在80美元每桶以上,他也感到紧张。(财经杂志)在 11月10日和11日举行的利雅得峰会上,欧佩克呼吁全球的几个最大的石油消费国能够保证需求,以确保石油出产国能够为下一轮的石油生产投资做出决定。欧 佩克并不认为石油需求得不到满足。
除了主要石油出产国饱受压力外,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也饱受压力。一些人士认为,由于环境问题的影响及人 类对于石油的过度消费,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此类批评的重点集中于中国、印度等增长势头强劲的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例,虽然人均石油消耗水平远低于世界水 平,但是由于总体石油消耗量增长很快,因此也被国际广泛关注。仅在去年一年,中国石油消费即增长了6.7%。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0.7%。
在环保主义者广泛引用的一份报告中称,世界石油生产已经达到峰值,到2030年就会减少一半。在这份10月22日发表的报告中,德国的能源观察机构(EWG)预测警告说,石油的短缺将引发战争。该组织的创立者汉斯称:“需求在增长,供应却在下降。”
但与此同时,石油短缺这一说法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如果真是由于 石油的短缺,那么石油及其替代品会价格上涨。但国际市场的交易数据显示,事实并非如此。截止11月5日,石油价格从上周五的达到历史性的96美元后,开始 回调。但是同为大宗商品的黄金价格依然保持在高位。作为大宗商品,石油价格改变的原因也有可能来自于美元的贬值,而非石油本身的升值。
石油与黄金同时达到历史高点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多。这种大宗商品的同时升值也显示了投资者对于美元进一步贬 值的担忧。在花旗银行的最新的关于其在次贷问题上的损失公布后,黄金的价格再次走高。这些大宗商品的强势再次显示了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前景以及美元贬值的 担忧,而非石油的短缺。
为了挽救华尔街,美联储于月初再次降息0.25个百分点,达4.50%。这是自美联储9月降息0.5个百分点后再次降息。美联储虽然暂时挽救了陷于次贷危机中的金融界,但无疑把全球的通胀推到了更高的水平。
德累斯顿银行的分析师彼特(Peter Fertig)认为,美联储这一举动助长了美国投行冲销次贷坏帐的行为。利率下降使投资股权风险增长,投资者只能寻求更安全的投资目标,比如黄金,以及 “乌金”石油。这一观点也为国内的分析师所认同。据金融时报报道,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美联储的降息将导致美元贬值和全球范围的通胀。油价上涨是全球通胀 的自然表现。
国际油价上涨再次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所承受的发展压力。但是,石油价格上涨的更重要的推力来自美元的贬值,以及其后的美联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