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
银行哪来的风险
█文 乔永远
相信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银行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在中国政府通过汇金公司注资后,众多国有大型银行还要上市融资。当我向一个俄国朋友介绍了中国工商银行IPO的规模之后,他被吓了一跳:中国需要在国外买油田吗?近120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额都快能买下一个中等规模国家了。
银行的钱不是用来买东西的,而是用来抵御看不到,摸不着的风险。我所指的是信心。银行经营的是信心与信誉,而不只是钱。
想像这样一种情况,一个银行有十个客户。这十个客户各存了一元钱,并且可以随时提取。由于存与取基本上可以平衡,所以银行只需要留下两元钱用于满足客户日常需要,其它的八元钱用来贷款给贷款客户。
但是突然有一天,某小道消息说银行损失了三元钱。存款客户就开始考虑,如果我现在不取的话,但是别人在取,那么银行在其它七个人取完的时候将会破产。从破产的银行是一分钱也得不到。他在这个时候最优的选择就是赶快去银行把钱取出来。当每个人都这样想的时候,我们想像银行门口必然排着长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挤兑时的情景。
即使是经营良好的银行也不可能一时间把这么多钱同时支付出来,因为他们只留了两元钱在手中。银行手中握有的别人的债款也不可能一时间取回,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一个词“流动性危机”所指的情形。
对付这样危机的办法也很简单。如果银行门口没有其它人来挤兑,想来取钱的人自然也不担心了。这样他就愿意继续把钱存到银行里。别人的信心也增强了他自己的信心。可见信心是会互相影响的。只有足够多的人都失去信心,银行挤兑风潮才会逾演逾烈。这是第一个关键的条件。
还有一种可能是确实很多人都在银行门前等着取钱,大家也都相信银行没有能力兑付所有人的钱。这时银行所要做的,就是满足这足够多的人取钱的愿望。当人们看到不管怎么取钱银行都能及时兑付时,关于银行没钱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这是第二个关键的条件。
因为挤兑而破产的银行是在这一阶段出现问题,拿不出钱来。这个时候银行往往需要中央银行的帮助,以度过难关。这便是央行要求一定的资本金的原因。商业银行要拿一定的钱放在央行,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可能应对。央行也因此被称为“最后借款人”,银行求救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资本金为8%,也就是说银行要拿全部存款的8%放着以应付危机的出现。考虑到中国的巨额储蓄存款,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银行需要那么多钱了。
所以当九十年代初“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条幅贴出来时,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便已经开始。取款自由意味着银行业需要管理人们的信用和信心,需要直接面对人们失去信心的风险。现在资本金的补充只是改革的一步,它意味着国家在退出银行治理方面又进了一步。因为银行已经有足够的条件独自前行。
没有了国家为挤兑买单,银行也必须在这个充满风险的世界独立地开始它的新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