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评论
前路依然艰辛
从工行上市评银行上市热潮
█文 乔永远
在你手中的烂苹果,只是因为给了别人,就成了好苹果?除非他是神仙。那么,广大个人投资者和境内境外的机构投资者们就是前面的神仙,因为有些人相信,银行上市发行是提高中国内地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良策。最近的银行上市热潮便是一个例子。
从工行上市评银行上市热潮
█文 乔永远
在你手中的烂苹果,只是因为给了别人,就成了好苹果?除非他是神仙。那么,广大个人投资者和境内境外的机构投资者们就是前面的神仙,因为有些人相信,银行上市发行是提高中国内地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良策。最近的银行上市热潮便是一个例子。
上市能提高银行治理水平吗?
上市公开发行就是出卖一部分股票给公众,而专门卖给一定范围的投资者部分股票则不能称作上市公开发行。比如说目前工商银行的股东中除代表国家持股的财政部与公司外,高盛集团及安联集团就是由此前的非公开发行而获得的股权。公开发行时,其所发售的股票往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目前的股东所出售的股票,另一部分则是由银行自己新发行的股票。不管怎么样,上市公开发行代表公司本身需要资金。此次工商银行上市招股说明书中提到,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收入用于补入资本金。但是从这样的用途上,我们目前并不能看到工商银行十分需要资金的状况。据工商银行的招股书,2005年工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11%。要达到的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则是4%。如果对比同时期的其它银行,就可以看到深发展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则只有3.15%,还不到工行的一半。
当然,上市发行还有其它功能,比如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改善公司治理,引进同行业公司建立商业网络,还可以通过股份显示投资者对于发行公司的评价以激励其管理者等等许多功能。其中第一条功能是经常被提到的。但是如果以工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功能对于银行的效果将会非常有限。2006年4月份到6月份间工商银行曾引入了战略投资者,其中社保基金取得4.99%的股份,而高盛取得了5.75%的股份。虽然此次工行的公开发行成为了史上最大的IPO,但是发行的所有H股只占总股本的10.80%,而A股则更少,只有3.97%(以未行使超额配售权计)。由于公开发行要面向广大的数以万计的投资者群体,不太可能想像哪个投资者能独享H股的十分之一。即便如此,退一步讲,1%的股权也不意味着这样的投资者有足够的发言权,更不可能实现战略投资者的作用了。
所以如果银行上市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并不能带来什么改善银行治理的附加收益,只能带来一定的资金。而看起来以工商银行为例的银行并不是很缺钱。所以从国家的角度看,银行类股票的上市本身并不能对改善银行治理起到预期的效果。
目前选择的上市方式怎么样?
如果银行确实需要钱,而且上市是所有方式中最好的方式,我也不得不说,目前银行类企业上市的方式并不是最明治的选择。
目前中国几大国有银行上市的方式说来也很简单,就是卖故事。当初交通银行上市时即以引进银行,并配以“规模较小并具购题材”为故事发行。建设银行通过政府注资等方式,制造出漂亮的“中国盈利性最好的商业银行”上市发行。中行则以国际化及“稳定增长的银行”上市。当卖“故事”成为一种习惯,“最”字成为成功上市的保证时,在工商银行上市时出现“最”字头的故事也就不奇怪了。以至于工商银行卖的故事之一是“全球史上最大IPO”,使我想到了曾经有人宣扬要把长城通过魔术变没了的事情。但是投资者不是来看魔术的。如果读者记性好的话,当初建行上市时一个卖点也是最大,不是史上最大,而是全球最近五年最大IPO。怪不得有哲人说过,“太阳底下无新事”。
虽然民众对于最近国家财政部拿出国库为几大银行的坏帐买单颇为不满,我则对此持支持的态度:毕竟之前的坏帐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经济体制造成的政策性贷款坏帐。但是我所反对的则是几大银行上市的时机。几大银行的股票同时上市带来给市场的资金供给极大的压力,同类型上市企业股票竞争加剧,从而使上市发行的成本陡升。如果还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纽约也出现了上市狂潮,当时是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往常上市首日收益率仅有平均5%-7%,但那一段时期达到了20%-30%,而这些资金本来是可以成为发行公司的资本金的。这些算是一种隐性成本。此前建行发行时并没有出现银行上市热潮,上市首日收益为0。而在上市热潮中上市的中国银行首日H股收益达到15%,A股收益达到23%。这种一窝蜂而上的状态更像一种政府行为,而不是一种商业行为。
最后一件要说的事情是A股和H股的平价。这种平价更应该存在于教科书中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因为教科书中说同样的股票即使在不同市场上也应该卖同样的价钱,虽然现实中这种事情从来没出现过。据统计,大多数存在本国货币交易及非本国货币交易两类金融市场的国家,如果同一个公司的在两个市场上同时交易,两个市场上是有一定价差的。除了中国的A股市场和B股市场比B股市场价格高外,其它国家中的外币交易市场的股票价格都比本币交易的价格高。在A股市场上和H股市场价格也不尽相同。以前两个同时有A股和H股的银行来说,中国银行的H股的价格比A股价格高约3%,而招商银行的H股价格比A股高13%。对工行来讲,A股与H股的平价只会意味着一个市场上价格过高,另一个市场上价格过低。
目前中国几大国有银行上市的方式说来也很简单,就是卖故事。当初交通银行上市时即以引进银行,并配以“规模较小并具购题材”为故事发行。建设银行通过政府注资等方式,制造出漂亮的“中国盈利性最好的商业银行”上市发行。中行则以国际化及“稳定增长的银行”上市。当卖“故事”成为一种习惯,“最”字成为成功上市的保证时,在工商银行上市时出现“最”字头的故事也就不奇怪了。以至于工商银行卖的故事之一是“全球史上最大IPO”,使我想到了曾经有人宣扬要把长城通过魔术变没了的事情。但是投资者不是来看魔术的。如果读者记性好的话,当初建行上市时一个卖点也是最大,不是史上最大,而是全球最近五年最大IPO。怪不得有哲人说过,“太阳底下无新事”。
虽然民众对于最近国家财政部拿出国库为几大银行的坏帐买单颇为不满,我则对此持支持的态度:毕竟之前的坏帐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经济体制造成的政策性贷款坏帐。但是我所反对的则是几大银行上市的时机。几大银行的股票同时上市带来给市场的资金供给极大的压力,同类型上市企业股票竞争加剧,从而使上市发行的成本陡升。如果还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纽约也出现了上市狂潮,当时是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往常上市首日收益率仅有平均5%-7%,但那一段时期达到了20%-30%,而这些资金本来是可以成为发行公司的资本金的。这些算是一种隐性成本。此前建行发行时并没有出现银行上市热潮,上市首日收益为0。而在上市热潮中上市的中国银行首日H股收益达到15%,A股收益达到23%。这种一窝蜂而上的状态更像一种政府行为,而不是一种商业行为。
最后一件要说的事情是A股和H股的平价。这种平价更应该存在于教科书中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因为教科书中说同样的股票即使在不同市场上也应该卖同样的价钱,虽然现实中这种事情从来没出现过。据统计,大多数存在本国货币交易及非本国货币交易两类金融市场的国家,如果同一个公司的在两个市场上同时交易,两个市场上是有一定价差的。除了中国的A股市场和B股市场比B股市场价格高外,其它国家中的外币交易市场的股票价格都比本币交易的价格高。在A股市场上和H股市场价格也不尽相同。以前两个同时有A股和H股的银行来说,中国银行的H股的价格比A股价格高约3%,而招商银行的H股价格比A股高13%。对工行来讲,A股与H股的平价只会意味着一个市场上价格过高,另一个市场上价格过低。
结语
虽然有百般不理想,但不可全面否定国有银行上市。在国有银行上市之前,这些银行普遍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改革,建行行长在谈到上市对建行自身的影响时说:建行从来没有这么了解过自己。随着国有银行上市的步伐,上市前强制性的内部改革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都会在长期间显示出其积极的影响。
银行治理水平的好坏和上市不上市没有什么关系,和由谁做股东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股东能够切实行使自己的权利。银行治理最重要的是提高银行业务水平,提升对于客户的了解,扩大贷款,控制风险,也不只在于都去做大客户的生意。没有上市,没有外国战略投资者,孟加拉国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不但能够将穷人的银行发展状大,创造了还款率高达98.8%的奇迹,而且还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中国银行改革,前路依然漫漫。█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对于该事件的看法,并不是对于买入,持有或出售某种股票的建议。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对于该事件的看法,并不是对于买入,持有或出售某种股票的建议。
你的博客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有看头了!
回复删除我是越來越看不懂了……
回复删除